深圳是一座很开放并且创业氛围浓郁的城市,不仅诞生了腾讯、华为这样有名的企业,同时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科技型创业公司,而思勤医疗就是其中一家。
这次见到茅矛博士,是在深圳盐田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这个依山傍海的产业园环境很不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海盐味,远望还能看到盐田港成排的集装箱,承载着无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希望。



在基因检测领域,创始人分很多种,有海归派,有技术流,有渠道商,也有跨界者。而茅矛博士既有海外工作背景,又有技术实力,同时也是一位跨界者。
茅矛博士,师从著名的血液学和遗传学专家王振义院士和陈竺院士。作为上海国家人类基因组中心创始成员,引领了中国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具有30年临床、遗传学、基因组学及药物研发经验。
曾担任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官、药明康德资深副总裁。在国际著名的制药企业(默沙东,辉瑞)工作的15年期间,主要负责药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诊断的研究。美国FDA批准的乳腺癌预后判断试剂盒MammaPrint (世界上第一个多变量检测方法,2007年获批) 的发明人之一。
他发现的 RIG-E 基因,被称为是" 中国克隆的第一个人类新基因"。茅矛博士先后在各类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
曾获教育部杰出青年教师奖、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曙光学者、盐城杰出人士等荣誉和奖项。他是基因和健康数据共享的倡导者,是用基因技术普惠大众的践行者。
茅矛博士非常健谈,从人类基因组的历史谈到基因行业的现状,从基因行业公司谈到基因技术的临床应用,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到肿瘤伴随诊断到肿瘤早筛,分享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以下,是根据医学中文网此次拜访思勤医疗跟茅矛博士的对话整理。
在茅矛博士看来中国的基因行业,现在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学术领先,在基因领域,中国是一开始就参与了世界顶级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因此20年前就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4年初,先后在法国、美国做博士后研究的杨焕明回国,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此时,在吴昊、陈竺等院士的呼吁下,国内科学界关于中国积极介入人类基因研究的呼声日高。
1998年3月4日, 由科技部、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地区六家研究机构组建的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
1998年10月29日, 中心被正式命名为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简称南方中心), 成为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落户的首个国家级研究中心, 由陈竺院士任中心主任。当时,茅矛博士也负责了主要的筹建工作。
1998年8月,在中科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中科院遗传所基因组中心成立,杨焕明出任主任,汪建任执行主任,于军、刘思奇任副主任。
1999年7月8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网址公布了中国“1%”申请成功的消息。继美、英、法、德、日之后,中国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6个参与国。
1999年7月14日,为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计划),在顺义区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华大基因)注册成立。
1999年9月9日,中国“1%”测序正式启动。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亲自过问“1%”项目,科技部以最快的速度,破例拨款3000万元人民币支持。
国家南、北方基因组中心也参与了这一项目,即中科院遗传所承担测序任务的55%,国家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承担20%,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承担25%。
当时有个国家863重大项目,其中就包含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其中10个PI包括茅矛、杨焕明,后来这部分PI里大部分成为了院士,深远影响了中国基因组学的未来。
华大基因当时属于民间学术机构,而国家南、北方基因组中心属于国家队。但是后来华大通过政府、银行贷款、大批购入仪器走得更快。
从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至今,从发布文章的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在genome research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学术地位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第二,中国基因测序的capacity(生产力)目前应该是世界第一。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重视,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政策、资金和场地、人才配套支持政策等。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产业的发展,时至今日,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生产力。
第三,从公司数目、资本投入、市场规模来说,中国的基因行业也是属于世界第一或第二,中美两国应该是TOP2,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更详细的数据。
Analysys易观分析认为,2017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规模达到158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59.5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基因行业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跟中国民众正面拥抱遗传学新技术也有很大关系。就拿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个产品来说,其他国家由于宗教的影响有阻碍。
比如泰国是不可以做人工流产的,所以不可以开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个产品在当地就没有市场。而中国一方面政府强调优生优育,另一方面百姓也非常重视后代的健康。
谈到高校学术体系有知名教授质疑中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进展和成果,茅矛博士称,中国基因组学在学术和工业界都是世界领先的,这毋庸置疑,因为从文章发表数量、检测人数、相关企业数量和市场规模来看都是有据可依的。
基因这个领域相比其他基础科学领域比如物理、化学等,在国际学术界取得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中国的基因检测目前处于创新阶段。在以往,都是在copy国外的技术。比如cancer panel 是由foundation one引领,很多企业是学习,很多技术或产品都是me too,像无创原来最早也是其他人先做,中国后来引入。
但现在情况已经慢慢发生变化,从之前的100% me too,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技术研发积累和资本推动,中国有可能在某些细分领域第一次真正引领世界,比如在肿瘤早筛领域,甲基化方面的研究已经是走在前面。
谈到基因领域国与国之间的对比,茅矛博士认为,商业化方面主要玩家还是美国和中国,技术美国可能略胜一筹,但是在企业数量方面中国可能有所超越。而英国虽然在科研领域有影响力,但在商业方面还是偏弱,不如中国和美国。
对于一代、二代、三代测序仪器的选择,茅矛博士的看法是,选择什么仪器主要依赖于具体某个场景适合应用什么工具。目前二代可以解决相当部分临床问题,三代四代目前来说还是小众产品,未来的应用前景还暂时看不出。三代四代可能会在POCT(床旁诊断)方面凸显优势,但是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最近中美贸易战是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关于中美贸易战是否会影响NGS领域,茅矛博士的观点是,贸易战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NGS领域有影响,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谁也不会用战争去影响经济发展,他可能更看重技术本身。
无论什么平台,精确性、成本、持续性,尤其是应用于临床的产品更是如此。他本人对任何platform都是open的,目前暂时没有锁定说一定用什么平台。
另一方面,他希望未来某个检测不是测序平台specific的,而是希望未来在性能持平的时候,测序仪只是工具,最重要的是其算法能够计算出患者是否患癌。
茅矛博士认为,基因的算法分两种,一种是我知道是什么?基于我知道然后去计算,这是我们所说的生物信息分析;另外一种是AI,是基于算法去预测未知。他认为基因领域,未来会有更多大数据和AI结合的情况。
思勤医疗目前主要基于公共数据库来开发算法,在未来报证过程将会是前瞻性研究,会严格按照临床试验要求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得到相应的伦理审查和患者知情同意。
公共数据库大而全,有利于思勤医疗开发Pan cancer的算法,而同时他们也在积累自己的小而精的数据库用于算法验证。
思勤医疗的Pan cancer产品将主要面向体检科,用于健康人群的早筛。现在大部分诊断出来的肿瘤病人都是中晚期,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比较好的早筛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肿瘤早期没有临床症状,到有症状时却已经是中晚期。
目前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技术包括靶向药和免疫治疗,只能延长生命,很少能治愈晚期肿瘤患者的情况。为了降低整个肿瘤人群的死亡率,早筛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至于为什么思勤医疗要做Pan cancer,茅矛博士称,95%肿瘤患者得癌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而致癌风险因素跟得癌的关系目前无法预测哪个器官将会得癌症,绝大多数人得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面向人群做早筛必须是Pan cancer,而不应该是分器官。
虽然做Pan cancer技术上难度会更大,但是茅矛博士认为是有意义的值得去做的。将来他希望思勤医疗的Pan cancer早筛产品能够做到普筛的价格,希望是能够跟NIPT刚推出的价格相当(3000左右)。
对于产品推出早期可以不考虑盈利,着重给大众更多的体验和进行市场教育,基于这样的策略,前期可能资金投入会比较大。
目前思勤医疗核心团队主要是研发人员,以生信为主,其中有4个是海归博士。
虽然选择肿瘤,选择做Pan cancer早筛产品充满挑战,但是茅矛博士说,从他看到的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可以做成的。一年前开始创业的时候他也曾考虑过要做什么,当时有列了5个方向(数字化医疗、CRISPR制药等),但最终选择了早筛。因为早筛很重要,经过综合分析这个方向也能够做成,同时投资人也很看好这个方向。
最初也有想过做CRISPR制药,但是虽然CRISPR作为工具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如何变成一个药还是比较难,需要走的路比较长。
茅矛博士称,之所以此前曾考虑进入CRISPR领域,也是因为18年前曾经做过RNAi药物研发,两者都属于基因治疗领域。当时所在的团队,是全球第一个发现RNAi有off target的。
茅矛博士最主要的经历是做临床和做药,很多人主要是围绕测序技术推出产品,而他主要看重医学问题,从解决医学问题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工具,测序只是其中一种工具。
茅矛博士认为,未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会催生不同的职位,但所有职位都是重要的,因为所有面向临床的产品,归根到底还是是救病之人,这点跟其他医疗产品是一致的。这类产品的终极指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产品获益即有效性,二是产品的安全性。
目前来说,擅长底层算法的人才,尤其是懂AI算法开发的人才比较紧缺,国内不一定能够招聘到合适的,所以思勤医疗也会在国外进行招聘。
茅矛博士曾做过医生、企业、药物研发以及基因领域,他的多重身份,导致他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选择的角度和初衷与众不同。他在大药厂的研发经历,也让他变得更严谨,更关注对新技术的追求。
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初创公司分为不同的流派,有华大系、博奥系、海归派、渠道商、跨界者等,大部分海归派可能更注重技术,是非常不同的另一种风格,但初期可能弱点在渠道,不够后期真正能够活下来的企业,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前几年有很多初创基因公司可能是先有渠道后补技术,野蛮生长,但未来应该是要回归技术为核心的,在资本寒冬大背景下,会有一波退潮。
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将趋于更加理性。这对于行业来说,其实是好事情,行业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企业会走出来。
(来自 医学中文网)